美國孩子的獨立性
在美國,從孩子呱呱墜地之日起,他就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待。父母從不勉強孩子做什么,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,引導他們去做應做的事情。不滿一周歲的孩子,當他們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時,父母就鼓勵他們自己捧著喝。喝完了,父母還向孩子道謝并加以贊許。
一般來說,孩子完成高中學業(yè),不管他們是進大學深造,還是走上工作崗位,就是他們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時候了。絕大多數(shù)青年就離開家走上了自我奮斗的道路。
我從紐約到費城的途中,遇到一位年輕的姑娘。她拿著行李下了車,旅客陸續(xù)走完了,我等人來接,于是車站上就留下她與我。我問她是否也等人來接,她搖搖頭說不是,她還不知該往何處去。我接著問她從哪里來,她說她18歲,剛念完中學,爸爸媽媽生活困難,她四個弟弟妹妹還在念書。她到了該獨立生活的時候,所以離開家外出找工作,以減輕家庭負擔。我懷著同情想給她以幫助。這時,接我的車來了,我請她一起上車但是她婉言謝絕了。她拿起笨重的行李,慢慢地向前走去。
不輕易說“不”
美國7歲的女孩潔西卡駕機身亡的慘事引起全球廣泛爭議。但潔西卡的媽媽在無比悲傷之余仍然說:“孩子想飛就讓她飛吧!”
這是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。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這樣。他們注重鼓勵、支持,陪伴孩子渡過漫長的學習、訓練過程,而不太看重最終的成果。
西方人一般不會在孩子想做什么時急于說“不”。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電視機,父母也不會發(fā)怒。因為完全可以買些舊貨來滿足孩子的要求。甚至當孩子看人家開飛車,自己也想試試時,父母明明不贊成,也會請專業(yè)賽國車手來教。讓孩子慢慢明白飛車不光是開得快,還有體能、耐力的艱苦訓練。既滿足孩子的愿望,又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哪些該做、可做或相反。簡單說“不”只能破壞親子關系,壓抑孩子的能動性,迫使他們轉入“地下活動”——到那時悔之晚矣!由此可見,首先是尊重和鼓勵孩子的愿望,然后才考慮怎樣去尊重和鼓勵。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。因為每個孩子身心發(fā)展程度不同,把握這點有些困難,但一定要盡力去了解。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,想得很美,其實能力達不到,這更需要父母的幫助。這種場合仍然要維持孩子的興致,容許他們試仟并犯錯誤。當然,像小潔西卡那樣可能以生命為代價的情況,就不能完全讓他們決定。
孩子想做某件事,父母可以用自身的經(jīng)驗去告訴他們會有什么后果。如果他們不聽,還是去試,而且結果正如大人所預告,千萬不可譏諷他們:“早跟你說了……活該!”這樣他以后有事就不跟你談了。因為當他證明“被騙了”,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話了。
不嚇唬欺騙孩子
我剛到美國留學時,常接觸美國家庭,不知不覺地就把我們中國的習慣帶過去: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時連騙帶嚇。比如“不聽話,魔鬼就來了”、“不聽話,爸爸媽媽不要你了?!蔽野l(fā)現(xiàn)大多數(shù)美國家長對此很敏感,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預。這時我才明白美國人教育子女同我們中國人有個重大的差別:絕對不嚇唬小孩,不能用謊話來騙小孩。他們認為小孩的壓力承受能力很低,大人不經(jīng)意的一句話往往會使他們睡不好,吃不下。
我后來也為此吃過一回苦頭。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,為了不讓她吃口香糖,就說口香糖吃下肚會死人。哪知她記住了,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后情緒突然低沉,弄得我進退兩難,實在沒法排解她的煩惱。后來只得說吃一片問題還不致于十分嚴重,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??磥恚谶@點上美國人是對的,對孩子,善意的恐嚇和欺騙也不行。